董殿阶

发布者:第二临床医学院发布时间:2019-12-02浏览次数:277

       董殿阶,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 1933年生,山东烟台人,1954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曾任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主任,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60余载,济宁名医,济宁医学院名师,医德高尚、爱岗敬业,救治了无数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临床医务工作者。

做一名百姓信赖的好医生

       2014年的夏天照例十分炎热。连续几天35度以上的高温,烧退了不少人的工作热情。可有位81岁的老人却不改本色,依旧坐公交奔波在去各个医院坐诊的路上,风雨无阻。这位老人就是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名誉院长、内科学教授、心内科主任医师董殿阶。

       周一上午查房,周三一天坐诊,周二、周四、周五、周六去医院负责帮扶的基层医院工作……谁能想到这是一位退休老大夫的时间表。虽然繁忙,董殿阶却乐在其中。

       从医60年、入党60年,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从襁褓中的婴儿到耄耋老人,凡是受到过董殿阶救治的病人都被他妙手回春的精湛医术和一颗拳拳爱心所深深感动。

他是科室技术上的“定海神针”

       有人问过董殿阶这样一个问题,你当过院长、主任、教授,你最喜欢别人称呼你什么?当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医生。用他自己的话说,从医60年自己就做了三件事:教课、编书和看病。因为“医生这个工作还没干够”,今天他还在到处奔波看诊。

上世纪70年代,董殿阶就被公认为是济宁市心血管病诊治方面最权威的内科专家。对医术的执着让他创造了鲁西南地区心脏疾病介入诊治的多项第一,曾率先在鲁西南地区开展了心脏介入检查术、心脏起搏术、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脏电复律等多项新技术,填补了鲁西南地区心脏介入治疗领域的空白。

       只是,与现在不少医生不同,董殿阶看病依靠的不是仪器,而是自己的医学知识和诊断经验。董殿阶用听诊器得出的结论,比不少机器得出的更准确。科室遇到疑难病人都找他参与会诊拿治疗方案,在大家的眼中,他是科室技术上的NO.1“定海神针”

       心内三病区VIP主任、主任医师刘立新,1989年毕业后到济医附院工作,一直跟着董殿阶学习。“董老师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说起医术,刘立新不禁竖起大拇指。

       曾经有个风湿性心脏病病人,送到医院时双腿发青,刘立新认为这应该是血栓栓塞导致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其他大夫的认可。询问董殿阶时,董殿阶没有回答,而是仔细检查了病人,并提醒刘立新注意两条腿的粗细。如果是动脉栓塞,那两条腿不应再一个水平面上。一言惊醒梦中人,刘立新再次检查并仔细询问病史后,最后确诊病人是患了冻伤。

       做一名好医生,要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定。这背后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做基础,同时需要敢于承担的责任感,和真心为病人的心。

       89岁的高新区居民程广溪认识董殿阶40多年了,老伴儿年轻时有胃病、高血压,都是去找董殿阶。2009年,程大娘冠心病越发严重,脉搏跳动只有20几下,基本要休克。当时董殿阶认为可以安装起搏器,但负责检查的医生认为程大娘身体太过瘦弱,安装起搏器后可能造成伤口不愈合,怕出事没给安装。对判断的自信、对责任的敢于承担,董殿阶最终说服成功为程大娘安装了起搏器。到今天,程大娘的身体还很硬朗。

       ”看病人出院,是我最愉快的时刻。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不断学习。”董殿阶经常对年轻医生说,即使在退休的今天,他也没有放弃过学习,“你既然选择了医生,就得付出更多。”

不给别人添麻烦,不怕别人添麻烦

       722日星期二,董殿阶照例要去巨野煤田中心医院坐诊。早上640分,一辆黑色轿车停在了老人面前,“董老师,您又早到了,咱出发。”司机李老师“责怪”道。

       在路上,司机李老师悄悄对记者说,董教授时间观念特别强,每次误差不会超过5分钟。他7点半就到医院,比正常上班早半个小时,受他的影响,医院也把上班时间提早到了7点半。

除头晕外还有别的症状么?最近有没有查过血啊?心电图做过么?”对待每一个进来的病人,董殿阶都是一个表情:面带微笑,说起话来不疾不徐,条理清晰。即使不是心血管的病症,病人问起他来,只要能解答的,他都会认真回答。

       ”董老师太累了,每天二三十个病号,有时候得忙到12点半。单林是心内科的年轻医生,从一年前开始在董殿阶身边协助、学习。“最初病人多,董老师主动把预约数量增加到了30个。可不论几点钟结束,他从不在医院吃饭。”

       不在坐诊医院吃饭,不搞特殊待遇,这是董殿阶始终坚持的原则。除巨野太远他同意来接外,其他县市董殿阶都是自己坐公交。再热的天、再大的雨,老人没有推过一次。因为答应了,他就会做到最好。而在吃饭上,原心内科护士长华中萍就曾因“特殊照顾”董殿阶被“教育”过。董殿阶周三坐诊一天的惯例从他当院长时就雷打不动执行,因为病号多,有时候中午看病人下不了门诊,他就自己在家带点方便面之类的简单午餐,直到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才离开门诊。华中萍看在眼里,偷偷为他申请了一份“特殊餐”。董殿阶知道后,硬是让华中萍退掉了。“我说您就吃这一次,以后我绝对不再给您要了,可他说这一次也不能破例,不能特殊待遇。”华中萍无奈地说,别的事董教授都好说话,牵扯到原则,他的倔脾气谁也劝不了。

       董殿阶特别怕给别人“添麻烦”,可在被麻烦方面,他倒是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只要没有坐诊,每天下午董殿阶都得去济宁医学院宿舍的老干部活动中心杀几盘象棋。退休后,这是董殿阶最大的爱好。可偏偏有病人或者病人家属趁他下棋来找他看片子、咨询。“如果是别人,肯定很生气私人时间被打扰,可董教授从来是放下棋,耐心给病人或者家属回答。”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工作人员袁老师说,后来,董殿阶索性带着听诊器去下象棋,就是为了方便检查。工作时间外被打扰对董殿阶来说是常事,可他从没有不快或抱怨,因为能多看一个病人,多为一个病人解决问题,对他来说才是最主要的,“因为我的主业是医生。”

他握着病人的手,一握就是一夜

       70岁的孙士林是济宁食品公司的退休工人,也是董殿阶的老病号。11年来,孙士林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找董殿阶“叙叙旧”,久而久之俩人成了朋友。“谈到为病人着想的心,董教授实在是没话说。”快人快语的孙士林对记者介绍。

       冬天听诊时,捂热听诊器才给病人听诊;总是让病人花最少的钱,达到理想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每个月药钱才20多块钱,孙士林的身体维持的也不错。“董教授常说,农村的不容易,不像咱似的有公费医疗。人家农村的到这里来,一季麦子都花干净。”孙士林感慨,自己这么多年把董殿阶当朋友,不仅仅因为他的医术,更因为他对病人的这份心,以及他为人处世的态度。

       董殿阶关心病人胜似亲人,不管病人是机关干部,还是普通老百姓,都一视同仁。不少病人常说,“和他说上几句话,俺这病就好了一半儿!”从医多年来,他外出开会出差,都要提前给病人“请个假”;一些走路不方便的重症病人来门诊,他都会亲自上前搀扶;查房时,看到病人想要咳痰,他会蹲下身子,拿起痰盂递到病人面前;为方便患者咨询,他把自己的手机号留给患者;年龄大了,他怕听不见患者找不到他,又把家里的座机号码留给患者。他说,“这些都是随手就能为病人做的事,很简单。”

       粉莲小区的赵大爷一家谈及董殿阶至今仍泪水滢滢。多年前的一个除夕,董殿阶一家人正准备吃年夜饭,突然接到急诊科打来的电话,“有一位心梗病人生命垂危。”因为除夕夜看门人锁大门回家过年了,50多岁的董殿阶就爬墙过去,赶往医院。抢救病人时,他毫不在乎病人口中发出的难闻气味,口对口地做人工呼吸,采用应急措施进行治疗,直到凌晨,病人才苏醒过来。半醒半睡的赵大爷见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紧紧抓住董殿阶的手不让他走。为了稳定病人的情绪,董殿阶就这么握着他的手,一握就是一夜,直到大年初一中午才回到家。

       “为了病人,苦点累点值得。”无论是风雨交加的夜晚,还是冰雪肆虐的寒冬,为了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董殿阶总是像一位老战士那样忠于职守。

       病人对董殿阶的信任和尊敬,源于他对医术的极致追求,源于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更源于他以身作则、廉洁行医的作风。一次,一位患者家属到他办公室送给他500元现金,为了让患者放心,消除治疗疑虑,他等到患者出院时,才专门安排病房护士长退给了患者和家属。这样的事,董殿阶做了不只一次。

       做好一件事容易,连续60年做好一件事呢?

       60年来,在抢救病人时,董殿阶总是站在最前面;上班时总是“第一个”出现在教研室或病房、门诊,下班时又常常是最晚离开;节假日值班,他都是照顾科室里的其他同志,自己来医院上班;评先评优时,他总是把机会让给别人,谈到福利待遇,他都是一笑置之;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病人的一声“谢谢”是最好的奖励。

       “做一名百姓信赖的好医生。”董殿阶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