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坊村里藏匠心 桑皮纸上话传承——第二临床医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二)

发布者:第二临床医学院发布时间:2022-07-25浏览次数:297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和谐、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湖畔医声”志愿服务队前往曲阜市王庄镇纸坊村开展非遗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近距离感受“桑皮纸”这一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四十年来守艺路,一锤一帘匠心浓

 “........梆”还没走进作坊,就听到木槌捶捣的声音,再看看沐浴在阳光下的几个桑皮手工艺人,一直重复着繁杂的工序,这就是郑友明这些年坚守的非遗技艺。

服务队队员见到郑友明时,他正在石上用力捶捣刚刚煮出来的桑树皮问及郑友明的初心,他如是说道:“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桑皮纸制作技艺项目的第38代传承人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好它,这是我守护了一生的事业,我又怎么甘心亲眼看它消亡!”这是一个非遗人近40年来的坚守,是无论“世间春色几何,我自独钟”的热爱。

近四十年的守艺路,无数的质疑声,未言一句苦,未道一声累。点点微光下,古老的桑皮纸文化渐渐复苏。没有华丽的辞藻,友明用一双粗糙的手和一颗坚定不移的心道出了非遗传承人的艰辛和匠心,也让队员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劳动智慧结晶。

 

体验造纸过程,感悟工匠精神

服务队队员在郑友明的讲解下,逐一了解桑皮纸制作工序并用“文字+视频”的方式记录制作过程。从一捆干瘪的桑树皮到一摞剪裁整齐的桑皮纸,服务队队员十分钦佩传承人郑友明的精湛技艺。为更加深刻地感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服务队队员亲自尝试制作桑皮纸。郑友明向服务队队员讲解道:“桑皮纸迄今已拥有500多年历史,主要以桑树皮为原料,72道流程复杂繁琐,耗费时间长,整个生产过程中仅主要工艺就有36道——泡桑皮、灰桑皮、化瓤、淘瓤、撞瓤、打涮、捞纸等。”在制作基地内,服务队队员分两组进行志愿服务。

 

守正创新,不忘来时路

时光荏苒,风雨带走了桑皮纸曾经的辉煌,时至今日,这种在纸坊村传承了几百年的古老技艺,已然到了频临失传的境地。郑友明强调,随着现代造纸业的不断发展,生产规模小的纸坊,已经难以抗衡市场激烈的竞争。所以,创新是关键的出路!制作流程上,他改进费时费力效率低传统木槌,换为电驱动的新型木槌;应用领域上,他奇思妙想、开拓创新,把目光放在拓宽桑皮纸用途上,通过优化工艺,不仅造出可以用于书画创作的桑皮纸,还将桑皮纸于坊间中医文化--艾灸相结合,送入寻常百姓家。

 

调研桑皮纸业,助力乡村振兴

       为调研纸坊村桑皮纸产业化模式,向其他民族地区,提供可借鉴的乡村振兴道路选择,服务队队员郑友明展开深入交流,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桑皮纸发展现状、传承方式以及产业化模式有了进一步了解并总结出促进桑皮纸发展的主要路径。在产品质量的提高上,纸坊村桑皮纸坚持研究创新,不仅与时俱进改进制作设备,还致力于研制更为丰富的产品种类与用途。

       在“非遗+旅游”模式的开发上,实现了桑皮纸从传统单一销售到旅游体验消费的转型升级

 

创新宣传方式,弘扬非遗文化

       郑友明讲道:“桑皮纸浸润着古城的文化内涵,在形成时就带着地域特色,在研制时就含有古城风味,是曲阜非遗精品代表。”服务队队员以弘扬非遗文化为出发点,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学习交流,深入挖掘非遗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服务队队员通过录制、撰写人物采访、心得感悟等丰富多样的宣传视频和实践记录,重点宣传桑皮纸技艺的文化内涵、传承人心得,创新宣传角度,充分借助视频号、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广泛传播桑皮纸技艺并向基地负责人提出打造线上预约、订购渠道等建议,获得好评。

不啻微芒,青年助力

通过此次“探寻桑皮纸”之旅,服务队队员通过实际行动弘扬非遗文化,在增知识、长才干的同时,积极发挥青年力量厚植文化情怀在今后,服务队队员们也必将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非遗文化为己任,激励更多人走近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让历史底蕴深厚的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撰稿:李娅慧    责编:张东园    终审:张继民】